News新闻中心

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2021-09-10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回归文化自信,开始从传统的木材、石头、砖、竹、夯土等材料中寻求灵感,塑造出别具一格的中国当代建筑。


石作

南迦巴瓦接待站

建筑的结构体系是传统砌筑石墙和混凝土混合结构。墙体从60公分、80公分到1米厚不等,全部由当地石材砌筑而成,石头墙是自承重的,墙内附设构造柱、圈梁和门窗过梁,起到增强石墙整体性的抗震作用,同时用来支撑混凝土现浇的屋顶。砌筑石墙的藏族工匠主要是来自日喀则,他们在石墙的砌筑上有很特别的习惯和方法,这一点是我们在图纸上设计不出来的。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木作

银杏林茶吧

木制的结构在森林的网格中与树木融为一体。玻璃窗格划分了立面,让人们的视线能够穿过建筑。中国传统的木工手艺中的细木手艺和双向梁的叠加为空间增添了精致感。建筑的周界梁在这里被加倍使用了,增强建筑的整体感。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木作

宀屋

木架拆除后,我们重新在矩形墙里布置柱网,采用当地最常见的杉木作为梁柱结构。木构一层仍然按照传统的穿斗方式承托楼板,而到了二层承托屋顶的地方,木构采用了一种拟物化的形式语言,用一种俏皮的方式,以树冠的造型将屋顶向外悬挑,来覆盖和保护老墙。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瓦作

奇峰村史馆

屋面的青瓦和二层简单的木楼板,都是耐久的老材料。只要仔细地拆除,对青瓦分拣处理,对木板稍作削切打磨,就能回收利用。既节省建造材料,又让改造后的建筑延续原有的肌理和历史文脉。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混凝土作

阿那亚艺术中心

建筑的外围体量厚重,最大程度利用了基地面积,而中心位置则挖凿出了一个倒置的圆台空间,形成一座环形的阶梯式剧场。建筑立面主要由不同纹理的混凝土墙砖拼接而成,沉稳、厚重,有如一块坚韧的岩石,不断变换的环境中静驻不动。部分光滑的表皮折射出万象的天空,而模塑的混凝土砖外墙则充分与日光互动,营造出另一种变幻的肌理。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砖作

长城脚下三卅民宿

我们尽可能地就地取材,材料以真实为本,不推崇装饰主义,以本真的形式展现。让风吹日晒的自然现象使材料更显底蕴。老石板的景观地面铺装,私院的渗水红砖,建筑墙根的石砖连接,建筑墙体的红砖青砖的搭配使用,却让相对凝重的材料特性及建筑几何形态的庄重感,呈现出了悠闲又安静的感觉。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砖作

尼岔土家餐厅

为最大程度还原原始建筑的风貌,保留了大部分的老砖墙,红砖大量用于该建筑的立面、内墙和地板。这种砖质地优、颜色正,在北京已很难寻觅,设计师特地赴上海找到一批颜色、质地相近的红砖,是从老上海建筑上拆除回收的。新砌的砖没有刻意做旧,而是与原砖之间留有一条工艺缝,表达坦诚不矫饰的风格。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砖作

李子沟村红砖自然礼堂

我们的愿景是为当地设计一个新建筑,营造一个关于时间的精神场所,提升社区、经济和文化的价值,并在这个建筑中纪念早期的农业文明——从许愿到仪式天地,表达对天地的感恩。通过对场地周边的调研,我们发现了当地早期民居——土窑,以及后期以拱券形式为单位的红砖民居。我们将这种形式看为当地具有情感记忆的建筑语言,并将它延用到当代的空间形式与功能中,尝试去发掘新的表现可能性。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砖作

内胡同,储子营胡同36号院更新改造

作为北京天桥北部平房区的更新示范项目,该项目的改造经费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设计摒弃复杂的结构形式与昂贵的材料。仅使用四种最普通的材料:木头、灰砖、钢、玻璃。建筑主体釆用北京传统木构,而提供新功能的部分:如玻璃窗、隐形空调风口等则采用钢结构与玻璃,而灰砖则因位置而定,采用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构造做法,并承担新与旧的衔接与转译。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竹作

拾捨•竹里馆

我喜欢自然的材料,也想穷竹之本源,一念一舍一世界。拾捨·竹里馆的“源”就是竹。我将竹材加工成片状、条状和板状,加工后的竹材都经过高温蒸煮、石灰水浸泡,以达到防虫、防腐和防霉的效果,之后,再结合阻燃处理。加工过程中,为追求环保,尽量避免油漆。我尝试仅通过竹材不同的肌理质感来表达空间。客房内部以竹条、竹片、竹皮三种不同的材料肌理,搭建成拱形的竹编,形成每个空间独一无二的表皮。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竹作

武夷山竹筏育制场

建筑主体采用素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砌块外墙。厂房建筑没有保温要求,外墙局部将空心砌块横放砌筑使其满足通风需要,屋面采用水泥瓦,竹、木作为遮阳、门窗、扶手等元素出现。所用材料和工艺均来自当地,且都秉持相同的原则——材料以不作过多表面处理的方式出现,呈现自身的特点。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夯土作

山间游客中心

我们重新利用当地材料,黄土再夯筑成墙,青瓦立砌成铺装景观。银灰色的金属横向墙面扣板轻盈而现代,透明的玻璃幕墙让立面看起来明亮通透。在靠近河岸的茶室,我们使用窄条的木纹清水混凝土。混凝土的材质加强了建筑浑然一体的体量感,而窄板木纹给予建筑更好的尺度与肌理。材料使用上的离散与对比,强化了设计概念中山水聚落的构想。传统的材料,带着时间的痕迹,与现代的材料构成一种富有张力的联系。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夯土作

三宝蓬艺术中心

建筑用到的几种主要材料:夯土、钛锌板、洞石,都是比较容易留下时间痕迹的,会变化,甚至说会老化,这是我特别喜欢的,像酒一样,沉的香。至于夯土墙,我们需要个连续的,内外一致的墙体来增强那种直接的紧张感,而且当地的土又特别好,是那种发红的粘土,所以第一次汇报时就跟业主达成了一致。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砖作

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

乡村营造存在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特有的限制性因素,利用在地化的材料变成一种建造策略。村落中回收的小青瓦、原建筑夯土墙体材料、当地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回收老木板,水磨石,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回收利用,再生环保。在建造工法上,遵循当地的的一些传统建造工艺,建筑主体的墙体材料利用原夯土房上拆除下来的土料,拆除后堆放在建筑旁边空地,民宿建造时将其重新夯筑作为墙体,一方面节约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一方面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被充分体现。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窑作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砖窑保存着景德镇薪火相传的城市记忆。瓷窑独特的东方拱券原型,窑砖的时间与温度的记忆,塑造出窑、瓷、人的血缘同构关系。不仅窑炉作为建筑类型融入了城市的历史,修建窑炉的材料“砖”也是可知可感的。在达到一定生命周期——蓄热性能衰减后窑砖被从窑炉上替换下来,又可以成为修建居住建筑的材料。窑炉早已成为景德镇文化记忆和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御窑博物馆的空间类型。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自信|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返回 上一条致敬场所精神|文化建筑节选 下一条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
返回顶部